——给青少年朋友及其家长的三点建议
3月3日是第十次全国“爱耳日”。 今年的主题是“正确使用助听器”,在此,就如何爱护自己的耳朵谈一些方法,使人们的耳朵更健康。
一、正确使用耳机
目前一些青少年朋友拥有随身听,有时一听就是数个小时,甚至在睡眠前忘记将其取下,因此造成听力损害。这些随声听大都是耳塞式耳机,部分是耳罩式耳机,其中耳塞式耳机听音乐的危害尤为突出,这是因为耳塞式耳机的声响源经耳膜、听骨链的传导对耳蜗的刺激太集中太直接了,再加上外耳道本身对声响引起的共鸣与振荡作用,刺激初期(时间因人而别,一般10分钟-40分钟)内耳神经血管呈兴奋收缩状态,久之则出现神经疲劳血管松弛。这种状态持续约1-2小时以上时,轻者会造成内耳充血水肿,重者可累及耳蜗内听觉毛细胞水肿变性,继而出现耳鸣,耳内堵沉闷胀痛,听音声失真,听力下降,呈进行性发展。损害多由高频向低频发展,速度较快。若不及时治疗,可出现致残。
听力损害到一定程度是无法恢复的。正确使用耳机的方法是:音量掌握在以能听清楚为佳,时间每天最多不超过1小时, 音量不要开太大。如果一米左右人对你说话无法听清楚就该降低耳机音量了。应选择戴起来舒适的耳机,如果出现有耳鸣和听力下降,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并停止使用耳机。
二、谨慎用药
大家都知道有些药会伤肝伤肾,其实,听力也常易被药物所伤。据统计,我国后天性耳聋中药物所致者占70%,幼儿由于药物性耳聋会导致聋哑,2007年春节晚会表演“千手观音”的演员丧失听力,大多由药物所致。但事实上,只要注意药物致聋问题,大部分患者可以免受其害。具有耳毒性的药物近百种,最多见的是抗菌药,尤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类为主,这类药占所有药物性耳聋的40%以上,常用药品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霉素、妥布霉素等;除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外,其他可以引起耳聋的抗菌药物还有红霉素、米诺环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等。另外部分抗肿瘤药、抗疟药、抗结核药也可以引起听力损害。药物致聋一般都因其进入人体内耳,对内耳毛细胞产生损害导致失聪。其听力损害在早期可表现为双耳或单耳高频听力损失,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需要用仪器检查才能发现。耳毒性发生后,主要表现为耳部胀满感、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等。一旦出现这类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到医院就诊。部分药物的致聋可能自用药到出现症状需一段时间,且还有明显的延迟作用。
药物性耳聋发生几率并非人人相同,特别是氨基糖苷类药物所致耳聋常有遗传倾向,与人体细胞线粒体核酸变异息息相关,存在变异者容易发生耳毒性,即使一次用药也可能致聋。此外,肾功能不全患者、噪声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也要注意, 因他们内耳较脆弱, 更易发生耳聋,也可能在用药后会加重损害。药物性耳聋完全可以预防。临床医师开处方前要仔细询问患者疾病与家族史、过敏史、用药史,严格掌握适应证, 慎重选用。对学龄前儿童尽量不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孕妇、老人与肾功能不良患者需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用药方法与剂量也应注意,对长期要用耳毒性药物者(如结核病人),应严密观察;避免联合用多种具有耳毒性的药物,用药期间还需考虑临床其他情况,如发热、脱水等。一但出现听力损伤后要及时就医。
三、关注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发,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此病是小儿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应该得到家长的关注。临床表现为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等,多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目前认为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有关。其中腺样体肥大、鼻腔慢性炎症及咽鼓管发育不完善是咽鼓管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总之,出现听力损害的患者应该及时就诊,进行听力学检查,了解损害的原因及部位,并对症治疗,降低对听神经损害的程度。善待自己的耳朵,这样我们才能健康、快乐的生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