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科普利克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其特征。
麻疹病毒在外界生活力不强,对阳光及一般消毒剂很敏感。紫外线能很快灭活病毒。尽管随飞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内可存话34小时,但在流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病毒耐寒耐干燥,在-15~ -70℃可保存数月至数年。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由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兔疫力。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获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可受到母体抗体的保护,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
(四)流行特征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我国发病年龄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局部易感人群累积,异致局部或点状麻疹爆发流行。
【预防措施】采用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一)管理传染源 流行期间,儿童集体机构应加强晨间检查,及时发现患者,暂不接收易感儿入托,做好疫情报告。患者隔离至出诊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天。对接触麻疹的易感儿应隔离检疫3周,若曾作被动免疫者应延长至4周。
(二)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避免易感儿到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无并发症的患儿在家中隔离,以减少传播和继发医院内感染。医护人员要作消毒隔离工作。
(三)保护易惑人群
1.主动免疫 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均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我国计划免疫定于8个月龄初种,7岁时复种。每次皮下注射0.2ml,各年齡剂量相同。应急接种时最好于麻疹流行季节前1个月。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2天内若接种疫苗仍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病情。接种疫苗后一般反应轻微,少数接种后有低热数日。
接种禁忌为妊娠、过敏体质、活动性结核病、白血病、恶性肿瘤及免疫缺陷病或免疫功能被抑制者(如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放射治疗等)。若有发热和急、慢性疾病者应暂缓主动免疫。凡6周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者,应推迟3个月接种。
2.被动免疫 年幼、体弱患病的易感儿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在接触病人后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3ml(或每次0.25ml/kg)可防止发病。在接触病人6天后注射,可减轻症状。免疫有效期3~8周。